2023/06/15城市治理公开课
1、“城”系列服务品牌的基本情况
截至目前,全市已累计打造22条“城商桥”示范路段,15座“城社前哨”工作站,以及建成运行了13座城市管理服务站。引导城管、社区、居民、商户四方参与,联动公安市监、消防审批等多方力量,建立健全“4+x”的工作模式,实现了城市管理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。
(一)“城商桥”——架起一座沟通的“桥梁”
“城商桥”的定义是指在城管与商户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“桥梁”,将城市管理与商户自治深度融合,引导商户自我管理、相互监督、行业自治,双方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和管理模式,凝聚合力,互促共赢,共同提升街巷秩序精细化管理水平。
我们也总结提出了“五个一”工作法。
一是张贴一块“城商桥”的信息牌:该信息牌包括市容环卫责任书、城管联系卡、垃圾分类等相关知识,包括信息评定以及商户个性化需求等内容。
二是建立一个“城商桥”的微信工作群:根据各辖区的城管中队,组建各路段的“城商桥”微信工作群。将沿街的商户纳入其中,包括中队的负责人,该路段的执法骨干都要进驻微信群,通过建立线上的议事平台,与商户形成“你点我查”的工作模式,并且及时地收集商户的意见和建议,解答商户关于店招店办的审批,市容环卫责任制、门前三包等各类问题。
三是成立一批商户的自治协会:鼓励商户成立自治协会,明确自治内容,树立自治的意识。
四是组织一次“城商桥日”:目前“城商桥日”基本上是两个礼拜举行一次,根据不同路段的业态特色,“城商桥日”的活动形式多样,内容丰富。
五是开展一批服务商户的经营活动:开展一批服务商户的经营活动,是目前我们比较成功或者说比较受商户欢迎的活动。
(二)“城社前哨”——建立一座服务社区居民的“哨所”
“城社前哨 ”的定义是指将执法力量前移,依托社区“大党委”的平台,将城市管理主动作为的范围延伸,覆盖到背街小巷和居民小区,建立一座服务社区居民的“哨所”,打造一个城管与社区融合深度管理的阵地。
我们建立了“六个一”的结对共建的工作机制。
1.坚持“党建+服务”——变“被动管理”为“主动服务”
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锋带头作用,定期组织社区大家谈,鼓励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城市管理,梳理汇总居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,制定资源需求服务的三张清单。
2.坚持“党建+治理”——变“单向管理”为“城社共治”
整合执法队员、社区党员、周边商户等多元主体,组建“城社前哨”志愿服务联盟,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,垃圾分类入户宣传等志愿活动,协助社区整治乱堆放乱搭建等现象。
3.坚持“党建+执法”——变“末端执法”为“源头治理”
将“城社前哨”作为城管领域政策法务宣传的一线阵地,常态化的组织党员干部,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违规,建设治理的宣讲活动。
(三)城市管理服务站——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
城市管理服务站是市城管局打造的一个集案件受理、政策宣传、便民服务、防疫宣传、志愿服务、临时帮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元服务平台,通过设置开放式党建服务平台建强一线基层组织,引入数字城管平台提升一线执法管理实效,提供一批便民服务设施增强一线公共服务能力,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。
1.打造便民的服务阵地
在各城市管理服务站设置便民服务台,放置一些基本的物资,包括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熟悉的口罩、日常工作中的雨伞、急救包等等。站内还可提供城市管理相关的业务咨询,帮助市民快速的解决相关问题,同时在站点设置了休息区、读书角等,为市民、外卖员、快递员提供歇脚的地方。
2.打造政策宣传的阵地
以昆山市万达广场站点为例,除了服务站基本功能以外,该站点还是全市第一个垃圾分类的科普馆。以服务站为平台开展执法体验日,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来走进城市管理服务站参与市容的日常巡查,对沿街商铺入户进行宣传文件上报政策,引导广大市民理解和参与城市管理服务站。
3.打造业务办理的阵地
以衡山路站为例,这一站点是在昆山高铁南站的周边,是城市的出入口,也是发生随地吐痰、乱扔垃圾、非机动车乱停放的城市管理轻微违法行为的易发高频点位。该站点作为受理此类案件的定点窗口,既方便了市民案件办理,又为执法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
4.打造文明实践的阵地
作为社区商户开展志愿服务的阵地,定期组织开展“99公益日”“爱心义剪”“小手拉大手”、垃圾分类等特色主题活动。
2、“城”系列服务品牌存在的一些问题
“城”系列服务品牌覆盖面还是不够。因为城市管理涵盖面很丰富多元,城市管理要素也非常多,主要是集中在建成区一些主要路段社区和区域,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制度体系,但目前特别是昆山市其他的区镇,推荐的情况还不一,市民对“城”系列品牌的认知和理解,还是达不到预期,主动参与“城”系列品牌建设的热情还有待提高。
(二)品牌的深度有待进一步的挖掘
怎么来营造我们市民作为城市的一员?怎么来自觉维护城市的秩序?怎么来让他们自己做城市的主人?我们城市的保洁人员等在这方面的意识可能还是有差。
(三)品牌的纬度有待进一步的拓宽
目前我们“城”系列品牌初步形成了城市管理服务的一个阵地,但三大品牌尚未有机融合,城管商户涉及居民的“4+X”的多元主体,还未充分形成城市管理合力,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成效还有待提升。
3、进一步的实践路径的探索
(一)坚持党建引领,提升品牌建设覆盖面
结合“打造红管先锋引领基层治理”,设置党员先锋岗,依托拆违攻坚、垃圾分类等行动支部,组建“城商桥”“城社前哨”等志愿服务团队,广泛开展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宣讲,巡查发现城市管理方面的各类问题,充分发挥城管和社区、城管和商户联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作用。
(二)坚持机制创新,提升品牌建设影响力
加强阵地建设,以现有22条“城商桥”示范路段、15座“城社前哨”工作站、8座城市管理服务站为基础,打造更多宣讲阵地、管理阵地和服务阵地。
(三)坚持矩阵管理,提升品牌建设创造力
进一步强化“城”系列品牌的基础管理,加强“桥、哨、站”阵地的一体化建设,打造城市管理15分钟的便民服务圈,建立跨部门联动共建机制。
咨询热线
400-864-9582售后咨询
400-893-2898